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,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,语言服务在质与量上的需求和要求与日俱增。
大型国际会议不仅承担着国家主场外交的重要功能,也是推动经济发展、促进文明互鉴的常用载体,在礼仪规范和管理细节方面需要尤为注意。
回顾25年发展历程,语言桥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细致的服务,树立翻译行业头部品牌风范。在多场国家级重大会议活动现场,都有语言桥人的卓越服务。

作为语言桥众多大型国际会议的项目亲历者,笔者在执行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细节感悟:
翻译是中外交流互信的结界兽
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,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。在翻译工作中,不仅要正确传达两种语言本身的含义,还要注意政治敏感性、文化禁忌性等,不同性质的会议对于这条准线的划分有着不同的要求,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场合细致确认,而非主观想象。
用好人用对人是服务的重中之重
大型国际会议语言服务内容多样,涵盖笔译、同声传译、交替传译、陪同口译、联络员等诸多岗位。翻译能力不仅体现在语言能力本身,还要兼顾不同领域专业知识、文化修养、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等。
不同翻译岗位对译员的要求和能力侧重不同,我们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特点合理配置译员,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,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。清晰认识项目背景与底蕴,分析团队每个人的优势,方可形成合力产生增益效果。
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
每一场大型国际会议从筹备、执行到成功举办往往历时良久,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变动或突发情况,构筑高效协作的服务团队,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服务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石。
在制定应急预案时,不仅需要关注突发状态下的紧急任务,也需要时刻关注日常的工作状态,随时根据会议变化调整工作计划、人员配置等。比如在执行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时,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,大会延期举办一年,但语言桥团队在延期期间并未放松对语言服务工作的管理把控,从准备阶段到会期执行,我们始终严格要求质量标准、动态优化口译团队、保持张弛有度的紧张感,为大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。
时间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专业能力,更是团队的凝聚力和应变能力。语言桥人在一次次项目执行中积攒宝贵经验,不断完善提升,向中外来宾展示语言桥服务、中国服务。通过语言服务讲好中国故事,让世界更懂中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