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时代下最火的应用APP都与社交有关,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、Twitter还是国内的QQ、微信、微博。而细分市场里则更加繁多,如旺旺,人人,豆瓣等等,在商务,学生和白领之中各自称霸。由此是不是社交网络革命的大跃进就要结束了?是不是现在已经到了打扫战场的扫尾阶段了呢?不是,起码互联网的社交革命,还有一个根本的短板,未能突破。就是不同语言的人们自由交流的障碍,根本阻遏了各国人们的相互了解。这还需要有翻译的革命。这如果有突破,将是革命性的的。

 

  互联网时代,很多人形容地球已然成为了村庄,但这只对少数的精英来说是现实,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们来说,远远谈不上,语言就是个壁垒,隔绝了人们的联系。互联网的社交革命,不只是国内,而是指全球层面。不同语言的人们的自由交流,是个刚性需求,全球化越深入这种需要就越强烈。对此Facebook和Twitter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社交网络巨头体会最为明显——倘若他们把各国的用户打通关系,而不是按照国别分门别类地各建网络的话,那么它们就真的成为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平台了。然而目前,还不是。各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语言的“天堑”,等待着变为通途。这必然会大大促进人类文明的大融合。


  翻译软件,目前只是机器翻译,百度,谷歌,金山等都出品了自己的翻译软件,但是效果差强人意,这些软件目前都属于是免费附赠,用来“增加用户粘性”,公益性质突出。而从来没有成为企业的主打产品。这个市场还远远不够成熟。准确的翻译,都还是靠费时费力的人工翻译。


  然而翻译软件的前景是可期待的,以类似的输入法为例,昔日汉字难打,五笔需要专门学习,拼音输入慢得很。然而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出现,大大加快了人们的汉字输入速度,且浅显易学,这导致了一场文字输入的革命——从竹简木渎石刀石笔,到纸张毛笔铅笔,再到word文档新式拼音输入法。这个个都是文明的里程碑。文字输入可以,文字和语音转换为什么不可以?不同国家的文字,可以视作是不同的“代码”,翻译不过是代码转换的技术问题。它只是比计算机语言转换困难一些而已。技术是可以解决其转换问题的。


  除了文字转换翻译,口头的直接的语音翻译更生活化,更为需要。这方面的技术也在发展,如苹果公司的siri,谷歌公司的google语音等均能有效地辨别母语语音,而不同语言的口语交流,理论上也是可行的。不过这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,但前景可期。语言学家们的当代的历史使命,就是为新型翻译应用的出现锻造技术基础。


  全球化难道不会语言统一吗?但这甚为困难。语言被灌注了民族的文化在里面,大民族的语言很难同化,东西方语言文字天壤之别。三里不同音,而就文字来说,表音文字的演化便是随各地语音不同变得越来越不同。这导致了个碎片化的语言世界。不可否认,语言最终是要走向统一的,互联网实际就是个统一的语言平台,假借,形声等语言同化方式比比皆是,但距离语言统一差距遥远。然而全球化的急迫要求仅仅是让各国的人们进行起码的交流。革命性的且实用的翻译应用,与智能化的手机平台结合,可满足日常大部分应急交流需要。这还仅仅是全球化初期,各国人们的交流谈不上多深入,但起码能够交流。翻译软件的应用,不会断绝了语言进化统一的进程。我们这个世界,还是个分裂的世界,等待着划时代的语言应用把它统一起来。(来源:iDoNews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