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好书可以让你认识一个地区,一个城市,甚至一个大陆。读《边城》,你可以在书中领略到湘西的秀美景色;读《伊斯坦布尔,一座城市的记忆》,让你了解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,感受这个帝国的兴盛与衰落,从文化层面上去幻想这个国家的气质。

  读书如此,翻译亦是如此。正如常说的,观景不如听景,听景不如读景,读景不如译景。方柏林曾说他翻译《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》时,他跟着"奥斯卡·王尔德"游巴黎;翻译《万灵节》时,他跟着诺特博姆游柏林。这种"翻译"旅游没有催着赶行程的领队,也没有同行人的打扰。当你遇到令你着迷的“景点”,你可以停留下来想待多久就待多久。无商贩之骑扰,奔搜之劳形。

  读书犹如一次短跑,你集中精力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终点。翻译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"慢阅读",你翻译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每一处“风景”,最后你甚至会觉得你对这个地方的了解,超过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当地居民,更不要说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旅客了。

  翻译书籍的时候,有的译者喜欢细细品读多次之后才开始翻译,而有的译者则是带着对内容的好奇,边看边翻,书译完之后,再多次校对,通过长时间的打磨、调查及请教来提高译文的质量。无论译者是哪种翻译形式,翻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它需要大块的时间及大片的安静。

  翻译是一场漫长且有趣的“卧游”,它需要把之前作家打造好的“世界”拆除,将拆除的零件运到新的地方,重新码起来,拾握齐整,末了还得给收拾好, 不让“新场地”留有碍眼的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