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查到的“七夕”译法主要有以下几个: Double Seventh Festival/Day, Chinese Valentine's Day,Magpie Festival,Qixi Festival和Tanabata Festival。


  其中,最让人看不懂的Tanabata是日本由“七夕”演化来的节日的音译,实际使用中不如其他几个常见。中日两国“七夕”虽十分相似,但差别也很大,举例来说,日本“七夕”典故中的“织女”已经融入了日语体系,成了Orihime。Valentine’s Day作为西方概念,直接用来翻译“七夕”同样不妥当。然而,对于Chinese Valentine’s Day也不必全盘否定。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不失为一条捷径,Chinese Valentine’s Day虽不宜作为“七夕”两字的翻译,但可用来解释何为“七夕”。


 

  Magpie Festival借用了“鹊桥相会”的典故,懂得这个英文表达含义的中国人会对其产生浪漫的联想,但对于并不了解这些“七夕”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来说,Magpie Festival和Canary/Sparrow/Finch Festival没有不同,只是一种与鸟有关的节日,无法产生美好的联想。这样看的话,从“鹊桥”角度翻译“七夕”与直译“七夕”没有什么区别,绕道“鹊桥”甚至还不如直译更忠于原文。此外,magpie在英文中并不享受它在中文里的美好含义。


  根据《韦氏词典》:


  除了指喜鹊外,magpie还可以指大声聊天的人。一方面来说,这让magpie远离了中文“喜鹊”的美好含义,但从另一方面来看,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注解去消除。译者不应不加甄辨就向目标语言文化“投降”,否则就会像Chinese Valentine’s Day一样造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概念的同质化。将“七夕”译为Magpie Festival的利弊基本就是这样,是否选取这个译法就交给每个译者去衡量了。


  最后,Double Seventh Festival/Day和Qixi Festival都是对中文原文的直译,差别在于Double Seventh Festival没有交代“夕”,如果用Day的话就离夜晚更远了。只有两个字的“七夕”,少了一个“夕”就少了50%,而且“夕”也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,比较重要,应该交代一下。Qixi Festival看似没什么“技术含量”,但完整包含了原文意思,也不会像magpie那样引发什么争议。不足之处是Qixi读起来会有些拗口,如果特别在意的话或可在Double Seventh Festival的基础上将“七夕”译为Double Seventh Night,最后的festival可有可无。